作家,透過文字書寫與讀者溝通,透過文字傳遞訊息、想法。對讀者而言,作家的形像如謎。
通常,讀者能見到的作家身影,可能是出現在書籍封面內頁或封底的一小方作家近照,或者是融進封面設計裡的作家影像。展出作家肖像照片的一個攝影展,對讀者而言,會產生什麼樣的期待呢?照片所傳遞出來的作家形像,會與文學作品間產生一些對話嗎?
對兼具文學讀者與博物館觀眾雙重身分的人來說,這樣的展覽,或許是個印證的過程:觀眾的眼睛搜索相片中臉部的每一根線條,比對形象的特質與作品的氣質!也許會想「啊!這就是鍾肇政!那眼神與身軀!彷彿就是《沉淪》中站在陸家祖堂公廳裡,看著一個個即將出門的子孫們的信海老人!」但也可能疑惑,「這就是那個文字出神幻化、那個寫出〈孤獨國〉的詩人周夢蝶嗎?」
觀展變成一種冒險的嘗試:這會激出火花,或是產生幻滅?對作者形象的好奇窺視,會轉化成探究其作品的動力嗎?或許,對於一般觀眾而言,名人肖像除了光環之外,還可以是認識台灣文學作家的初步。我們期待許多的可能性。
作家以其作品呈現自己,攝影家據其作品詮釋作家本人,展覽再擷取作家的作品配合其肖像照片,在這個重重複雜、交互指涉的關係網絡中,觀眾可以發掘什麼,解讀出什麼?文字與影像之間的多重曖昧關係,在其中隱隱閃爍。
本次展出的相片為攝影家林柏樑的作品。林柏樑是台灣老字號的報導攝影能手,自一九九八年起,在文資中心時期,即陸續進行台灣老中輩作家的拍攝計畫。此計畫的進行有順利也有困難的地方,也有與時間賽跑的壓力。國家台灣文學館成立之後,接手此一檔案照片,總共有二十三位作家。目前拍攝計畫仍在進行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