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展覽
  • 作家,透過文字書寫與讀者溝通,透過文字傳遞訊息、想法。對讀者而言,作家的形像如謎
    通常,讀者能見到的作家身影,可能是出現在書籍封面內頁或封底的一小方作家近照,或者是融進封面設計裡的作家影像。展出作家肖像照片的一個攝影展,對讀者而言,會產生什麼樣的期待呢?照片所傳遞出來的作家形像,會與文學作品間產生一些對話嗎? 

    對兼具文學讀者與博物館觀眾雙重身分的人來說,這樣的展覽,或許是個印證的過程:觀眾的眼睛搜索相片中臉部的每一根線條,比對形象的特質與作品的氣質!也許會想「啊!這就是鍾肇政!那眼神與身軀!彷彿就是《沉淪》中站在陸家祖堂公廳裡,看著一個個即將出門的子孫們的信海老人!」但也可能疑惑,「這就是那個文字出神幻化、那個寫出〈孤獨國〉的詩人周夢蝶嗎?」

    觀展變成一種冒險的嘗試:這會激出火花,或是產生幻滅?對作者形象的好奇窺視,會轉化成探究其作品的動力嗎?或許,對於一般觀眾而言,名人肖像除了光環之外,還可以是認識台灣文學作家的初步。我們期待許多的可能性。

    作家以其作品呈現自己,攝影家據其作品詮釋作家本人,展覽再擷取作家的作品配合其肖像照片,在這個重重複雜、交互指涉的關係網絡中,觀眾可以發掘什麼,解讀出什麼?文字與影像之間的多重曖昧關係,在其中隱隱閃爍。

    本次展出的相片為攝影家林柏樑的作品。林柏樑是台灣老字號的報導攝影能手,自一九九八年起,在文資中心時期,即陸續進行台灣老中輩作家的拍攝計畫。此計畫的進行有順利也有困難的地方,也有與時間賽跑的壓力。國家台灣文學館成立之後,接手此一檔案照片,總共有二十三位作家。目前拍攝計畫仍在進行中。

關於攝影家
  • 林柏樑

    林柏樑

    1952
    出生於高雄
    1975-76
    畫家席德進入室弟子,自習攝影
    1977
    「皇冠」雜誌特約攝影
    1978-81
    「時報週刊」「時報」雜誌特約攝影
    1981-83
    「時報」雜誌專任攝影
    1983
    V-10「'83台北展」
    1983-86
    「大自然」雜誌專任攝影兼圖片編輯
    1983-93
    新聞局英文月刊「Free China」特約攝影
    1983-2003
    為文化機構拍攝歷史古蹟、文物、標本、人文活動及圖書出版,兼任廣告公司攝影企畫案
    1986
    【個展】「鹿港龍山寺初探」台北福華沙龍
    1986
    V-10「'86逍遙遊展」台北爵士攝影藝廊
    1986-87
    「人間」雜誌採訪攝影
    1989
    「大地地理」雜誌報導美東、美西、舊金山大地震
    1990-91
    「雅砌」雜誌特約攝影
    1992
    環保署「國家環境」雜誌攝影主編
    科博館、阿美族豐年祭多媒體攝影
    科博館中國人的心靈世界攝影及照片主要提供者
    1993-94
    國立藝術學院「關渡藝術節」攝影及專刊圖片主編
    1994
    榮獲「吳三連獎」-藝術類攝影獎
    文建會文藝季「關渡媽祖燈」攝影
    1994-95
    蘭陽博物館規劃案、田野調查攝影
    1996
    Leica相機亞洲地區平面廣告攝影企畫執行
    【個展】「台灣本土人物」台北東西文化攝影工作室
    【個展】「大陸片羽」台北皮爺美術館
    1998-2001
    文資中心委託拍攝台灣光復前後之老中輩作家計二十位人物肖像
    1999-2000
    調查拍攝本島各地之竹編藝術匠師之工作過程及成品記錄
    1999-2002
    拍攝台北市末代公娼之產業、史蹟及人文影像及「國際娼妓文化節」
    2000
    921震災-中北部古蹟調查攝影
    2001
    【個展】「末代公娼」台灣歸綏街三春樓公娼館
    2001
    紀錄航空產業內部訓練及人文影像
    2002
    「兩岸攝影家合拍台灣24小時」
    2003
    「又見V-10視覺藝術群三十年」大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
    2004
    「V-3聯展」 台南藝象藝術中心
    「七〇年代美術發展」 台北市立美術館
作家群像